我国农业成功的奥秘在于全方位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农业经营体制入手的,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是以保障农民经营自主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在农村普及,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在对农村集体土地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制度创新推动下,到2014年6月底,全国已有近26%的农户全部或部分转让了承包耕地的经营权,流转的土地经营权面积占全国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使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由上千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起来的合作社,其经营规模和作业的机械化程度与任何农业现代化国家相比都不逊色。在江南农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尽管耕地的经营规模并不显眼,但不少农户可获得与城镇居民不相上下的收入。更多的农户则通过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了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应用。
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对农业发展功不可没。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6%,其中使用良种对农作物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为43%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已达61%。2014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对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大面积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现场实测获得平均亩产2053.4市斤的佳绩,使人们看到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对农业发展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自2006年起,国家彻底免除了对农业生产的各项税收,使农民每年减少支出1350亿元左右。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农村水利、交通、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国家自2004年开始实行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直接补贴政策,同时对小麦、稻谷等重要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有力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进程。到2014年底,全国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2.74亿人,已超过务农劳动力的总量,其中到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1.7亿人。这不仅为我国非农产业和城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创造了条件。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其中39.6%来自工资性收入。全国农村已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接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织就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网。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力,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农业长期粗放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此,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年初发出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这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只要沿着这个方向,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全方位改革创新,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必将继续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