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互联网金融

        2014年12月15日

          在“2014互联网金融·西部巡回论坛”上,专家们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一定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宝宝”类产品收益持续下滑,P2P网络平台频现困局……经历了火爆增长后的互联网金融,今年似乎也进入了寒冬。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究竟何去何从?能否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在互联网时代,财富机构应承担怎样的责任?12月12日,来自各界的金融专家,在“2014互联网金融·西部巡回论坛 (西南财大站)”上,就这些热点问题展开了观点的碰撞。专家们认为,“冬季”的沉淀定能让互联网金融焕发新的生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一定能走出 “野蛮生长”,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

          互联网金融 将颠覆原有金融生态

          “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现实之中”,四川大学金融与法律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银行法律专家周跃立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说,“最近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重挫了行业信心,然而出于国家与市场的必然需求,互联网金融一定能走出‘野蛮生长’,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谈及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的中国宏观经济情况时,周跃立说:“长期以来,我国庞大僵化的银行系统阻塞了资金向小微企业自由流动”,对此他认为,“互联网金融能颠覆我国原有的金融生态。”

          同时,周跃立所长更进一步以股市为参照,论述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一方面,国家需要以启动股市为龙头,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而这仅是一种当前的、短期的需求,相比之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的力量和需求更将使互联网金融拥有比股市更为强劲的活力。”

          让客户真正理解 投资中的风险

          宜信财富华中区总经理、总裁助理陈果也在论坛上作出演讲,在陈果看来,互联网的加入不仅能提升金融服务品质,缩减财富管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成本,还能以“大数据”技术为“一站式、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建立规模更大、更细致的客户数据库,在比对后将客户群精准归类,在结合市场标的物的同时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产品,形成有针对性的系统理财计划,并每半年或一年进行更新,“有了‘大数据’的支持,从上传客户详细数据,至比对后放单,最快只需10分钟。”

          此外,陈果还论及了互联网时代下,财富管理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最重要的,首选要“进行投资人教育,培养更成熟的投资人,让客户真正理解投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违约的可能性,也就是信用的风险,学会关注理财产品的结构、逻辑,并以此判断其产生利润的可能性”;其次是要能“正视同监管机构之间的良性沟通,不是一味地逃避对话,而是参与到监管体系的完善中。”

          互联网金融 不能改变金融产品本质

          成都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CFO吴桐从“大数据在互联网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入手,在阐明了金融产品的三要素——风险、价格、期限之后,明确表示:“互联网金融并不能改变金融产品的本质,改变的只是信息流动的形态,消减了信息的不对称、消除了信息的鸿沟。”

          吴桐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应用意味着‘数据总量的飞速变化、数据形态的巨大改变和数据关联性的转变’”,具体应用到金融之中,即是能够通过对数以万计的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精度更高的“金融产品预测模型和风险控制模型”。然而无论风险控制的手段如何先进,金融产品的风险以及收益的变化都将会一直存在。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佚名)

        泰和集团(www.sagarmining.com)